國語備課──「於是」和「所以」連接詞的分辨使用

翰林版二上第十一課習作,有一大題要測驗「連接詞的適當使用」。

題目共有四道,而候選語詞有五個,分別是可是 、於是只是要是還是。
(這類語詞選用的最佳命題方式是,有四道題目待答時,候選的語詞至少要出現五個。)
=============================================

本課〈魯班造傘〉,課文教的是「要是」這個條件句式;
「可是」這種轉折句式,在一下國語的測驗卷出現過,但所取其義在這課習作並不相同;
「只是」句式到第十三課才會出現;
「還是」並列句式,一下國語教過;
唯獨「於是」是孩子從未在課文中學過,又生活中孩子鮮少使用的連接詞。

雖然這四題的答案,就只有「於是」這連接詞沒被用上,但因為孩子沒學過又不善使用,所以老師指導學生書寫習作時,不能不教
可是,怎麼教啊?
(以下內容,我會在學年社群國語備課時提出)

=============================================

「於是」這個連接詞,與其近似、我們生活最常用的連接詞,莫過於「所以」。
因此,理所當然的,老師在教學時,會這樣告訴孩子只要把「因為......所以......」的「所以」換成「於是」就可以了。


這樣「學以致用」寫出來的句子如何呢?以下是我在網路上蒐羅到的二年級小孩「於是」造句:

○我欠功課,於是給媽媽罵。
●我喜歡小狗,於是被咬到了。
○我今天去公園,於是帶了皮球。
●我沒有交房租,於是我被人打死了。 (真想吐槽這孩子,你是鬼魂來著?)
○我看見一隻龜,於是我把牠放回海裡。
●我沒有收拾玩具,於是我以後沒有玩具。


捨去低年級孩子思考邏輯「跳躍」的不合理不說,上述句子用了「於是」之後,是不是都怪怪的?只是怪在哪裡啊,又要怎樣修正才對?難道「所以」句子不能全用「於是」句代替?

=============================================

在網路上,找到一篇張新明先生所寫的小論〈連詞"所以"和"於是"的差異〉,敘述分明,借其結論為憑:

一、句法特徵:
1.「所以」只能放在主語和謂語前面。(如:「......所以我請假沒去。」)
  「於是」可放在主語和謂語前面,也可夾在中間。(如:「.......於是他拿起了書。」「......他於是拿起了書。」)
2.「所以」後面可以加單字詞,如:「呀」、「嘛」、「說」;句末可用「嗎?」「吧?」「了」等語氣詞,但「於是」不行這樣接。

二、語意差異:
1.「所以」為因果句式。「於是」是承接句式,可承接(1)動態的事件先後 (2)靜態的境況延展敘述,接近「接著」、「然後」這類詞。
2.「所以」句可以體現祈使、疑問、反問語氣。(如:「.....,所以你不能去。」「所以你不能去嗎?」)。「於是」用在對已知的客觀陳述,而且可以重複使用,營造層遞之美。(如:「......,於是......,於是......」)
3.「所以」的語義大於「於是」,語句上能呈現「因為......,所以......,於是......。」的結構。

=============================================

又網路知識,有人問到這個部分,也舉了例子說明:
●小王在書店看見一本新書,他很喜歡,於是就買了下來。(O)
●小王在書店看見一本新書,他很喜歡,所以就買了下來。(O)
○這次考試我沒有準備,所以考得不好。  (O)
○這次考試我沒有準備,於是考得不好。  (X)
●天要下雨,所以非常悶。 (O)
●天要下雨,於是非常悶。 (X)

網友回覆
第一點,就語法來說:
「...,於是...。」是一個陳述「結果」句型。
「因為...,所以...。」是一個用來陳述「原因」及其「結果」的句型,這個句型中的「因為」有時可以省略。
所以,當省略「因為」的「...,所以...」句型,重點也是在於強調「結果」時,這兩個連接詞就可以互換。

例如第一組例句,講述人先描述一段事實──「小王在書店看見一本新書,他很喜歡。」,然後發生了結果,就是小王把書買下來,為了表達這個結果,「於是」、「所以」都可以使用。
但用「於是」句型來說「原因」,就是錯誤的!第二組例句,講述人要特別交代強調的是原因。會考得不好的原因是「因為我沒有準備這次考試」。後面這組例句,就只能用「所以」句型,不能用「於是」。
第三組例句一樣,也是強調原因,因為「天要下雨了」,所以「天氣非常悶」,不能用「於是」。


第二點,就語意中的時間點來說:
中文雖然沒有動詞的時態變化,但還是有時間性內容(先存性 anteriority,共時性 simultaneity 與後發性 posteriority)的表達喔!
「於是」句型,我們上面有講過了是表達「結果」的句型,就時間性來說,它是一個表達「後發性」的句型。「於是」後面要出現的「結果」,是發生在前面的事實時間點之後。
小王在書店看了一本新書,之後,才發生「他把書買下來」的結果。在這個句子裡我們使用表達後發性的「於是」句型,就非常通順。
「因為/所以」則是一個可以表達「先存性」,「共時性」跟「後發性」三種時間性內容的句型。

●小王在書店看,一本新書,他很喜歡,所以就買了下來。(表達後發性)
●這次考試我沒有準備,所以考得不好。(表達先存性,先有我沒有準備的事實,才有這次考不好的事實)
●天要下雨,所以非常悶。(共時性,我們在空氣中察覺到的原因跟結果,同時存在在同一個時間點)
這樣就很清楚了,不能表達先存性與共時性的「於是」句型,就不能出現在第二組跟第三組的例句中。


=============================================

利用上述原則,我們檢視學生造句是否正確使用了「於是」。


我欠功課,於是給媽媽罵。
→第一件事情導致第二件事情的發生,有因果關係。可用「所以」。
→「欠功課」、「被媽媽罵」是兩件事,事件承接,有隱藏因果關係。「被媽媽罵」是後發性內容,所以可用「於是」。
→「給媽媽罵」,要改成「被媽媽罵」。
→→修改寫法:我欠功課,所以被媽媽罵了。
                          我欠功課,於是被媽媽罵了。


我喜歡小狗,於是被咬到了。
→喜歡小狗不會導致被咬到的結果,先把後句改成「鄰居送狗送我」。
→我們鼓勵用認領代替購買,所以避用「買狗」內容。
→喜歡小狗,所以鄰居送狗給我是可能的。有因果關係。可在「所以」後面加字變成「所以說」。
→喜歡小狗是客觀描述,鄰居順承這個事實,做出後發性結果,就是送狗給我。「於是鄰居送狗給我。」可換成「鄰居於是送狗給我。」
→→修改寫法:我喜歡小狗,所以鄰居送小狗送我。
                          我喜歡小狗,於是鄰居送小狗送我。
                          我喜歡小狗,鄰居於是送小狗送我。


我今天去公園,於是帶了皮球。
→我去公園和帶皮球,沒有因果關係,也不是承接去公園的事實而產生的反應結果,所以先把前句改成「我想去公園玩球」。
→這裡強調的是「我想去公園玩球」這個原因,而且有主觀的意願性,不能用「於是」。
→→修改寫法:我想去公園玩球,所以帶了球過去。


我沒有交房租,於是我被人打死了。
→以下瑣瑣,雖然離題,但牢騷不得不發啊!
第一,我沒交房租和被打死,很少會有直接關係。
第二,這種後設性的寫法,很像是鬼在託夢啊,因為他說他被打死了......(廢話,死了才會託夢)奇妙的是他被人打死,不知道兇手是誰,卻能知道那個兇手是為了房租而害他的......既知行兇動機,一般來說,不就能推理出主謀(不管下手的是不是主謀)就是房東了嗎?莫非這個凶手在動手前,是這樣告訴受害人的:「先生啊!我跟你無緣無仇,不過你欠房租,我這個有正義感的人,就是看不下去了,才要替天行道,不要怪我啊......」
於是乎,這個欠房租的倒楣鬼就這樣死了,他現在才要纏著別人(讀者)來訴苦啊!
→綜合以上理由,我笑到懶得改了!一句話,用現代年輕人語彙,就是寫出這句子的人太有才了啊!


我看見一隻龜,於是我把牠放回海裡。
→強調「放回海裡」這個結果,可以用「於是」。而且時間是後發性。
→能用「所以」,因為「我怕牠死掉」,所以我做出幫助牠的行為這個結果。
→龜是不能隨便放生的啊,孩子。把牠放回去,不如引導牠回去,畢竟海龜要自己學習爬行上岸。
→→修正寫法:(1)有隻海龜落單了,(我怕牠死掉),所以我就幫助牠回到海裡。
                            (2)有隻海龜落單了,於是我就幫助牠回到海裡。
                            (3)有隻海龜落單了,我於是就幫助牠回到海裡。


因為我沒有收拾玩具,於是我以後沒有玩具。
→「沒有收拾玩具」是因,「媽媽生氣沒收,以後沒有玩具」是果。強調原因。
→→修正寫法:我沒有收拾玩具,所以媽媽一氣之下,把我的玩具沒收了。 

=============================================

綜合以上,只能用《禮記》來表述我的感受了─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

這種連大人都容易誤用的連接詞「於是」,我縱然分辨清楚了,但低年級孩子要學會分辨,恐怕是天方夜譚,是以,我只打算這樣教孩子:

一、先了解「於是」和「因為...所以...」的「所以」意思很像,都是指事情的結果。它們有時可以共用。
二、造句時,不能寫成「因為...於是...」。
三、「於是」有「接下來」、「然後」的意思。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國語備課─「記」和「紀」的分辨

111下作文引導大綱─我最難忘的一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