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共要從傾聽開始

傾聽的習慣養成是需要被教的。
過去老一輩總說「囝仔人有耳沒嘴」,這句話,其實某個程度頗有道理的。因為由此,孩子可從中學到尊重長輩的禮儀規範(小孩亂插嘴是無禮的),更可學習到慎言、不妄言的發表態度。站在教育的角度來看的話,這句話甚至還代表了孩子可以藉由豎耳閉嘴學習到類似「傾聽」的習慣。當孩子有耳沒嘴專注聽話的時候,他的學習感官相對就能集中,自然他從成人那裡習來的語言詞彙和表達句型也會較為豐富(只是不可免的,大人若有不當言辭,孩子當然也會跟著聽進去)。

然而,豎耳閉嘴絕不完全等同傾聽,因為後者的意義還包含了高一層的回應及尊重。
一個好的傾聽者,能在聆聽的過程中,用友善及對等的立場,去參與他人的發表,適時的用肢體動作或聲音做出回饋。即使他對發言者意見並不認同,他也會專注的聽完話,再表示意見。
由日本佐藤學教授掀起的教室革命--學習共同體,成功的其一因素便在於「傾聽」。當他人在乎自己,願意傾聽自己的想法和說法時,我們得到了鼓勵,就更願意再拋出意見,於焉學習之輪有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將能繼續轉動。反之,發表者會因為他人如是重視自己意見,也會對自己的言論更加小心。
低年級生不乏沒有聲音的孩子,但多數還是樂於分享想法的人。正因為只在乎自己發表,而不能專注傾聽他人(包括對老師)的情形很普遍,所以趁此琢磨孩子傾聽習慣,正是時候。
而傾聽的練習,最好從兩兩配對開始練習。透過兩人小組學習單等任務的合作,能夠啟動小孩討論交流的契機。但如何讓討論交流不要淪為強勢者一方壓倒性的主導,這就得依賴老師的引導設計。
以下是某社會老師訓練學生傾聽的方式:
這位男老師所採取的方式是交叉報告法。課前老師會先分配交代各組成員課文預習的進度,課間再由學生在自己組內報告,然後讓孩子互記對方重點及評分(評說明的清楚程度)。等小組成員輪流過後,老師就指定各組某成員報告,讓學生傾聽第二遍,並打第二次同儕報告成績。
如,第一組♠和第二組的♤都是負責課文1至3頁的預習及重點整理,第一組♥和第二組的♡則負責4至6頁。當同組交換完課文重點結束,老師會讓♥來報告♠的重點、♡來報告♤的重點……而後由第二組同學評第一組♥的報告、第一組評第二組♡的報告……
如此一來,如果孩子在第一階段,沒有認真傾聽同伴的內容並理解內容的話,他就無法進行第二階段的報告而開天窗,得到很低的成績。
透過這樣操作,孩子除了傾聽專注力增強以外,重點表達說明的方式也會提昇許多。雖然這方式訓練初期,甚為耗時,學生也常有不依規定預習的人出現,但等訓練上軌道之後,老師真的只要做適當補充這樣的統整活動就好了,輕鬆得很。
眼前,要用交叉法讓低年級孩子報告上課是不可能的,但老師至少可以這樣教--將有效的傾聽技巧教給孩子(小孩兩兩報告時搭配自評表或後期用同儕評分等):
1.眼睛注視發表者,保持目光接觸
2.用表情或眼神展現讚許、疑問等感覺
3.避免讓自己分心的舉動或手勢。低年級生甚至避免拿紙筆為佳(他們不會做筆記,拿來玩倒常有)
4.複述確認。複述是確認聆聽專注力和內容理解的重要方式。用它來評量低年級生有沒有在聽、會不會聽、聽懂不懂,是最有效的。而複述者的角色,老師不要常搶來做,適時讓學生擔任,才能確知其他學生有沒有把發表者的話聽完整。至於語意確認,老師應該讓孩子多練習確認的句型--「你說……,意思是不是說……」,建立有憑有據的說話習慣,這樣未來孩子要進行評論學習時,就能快易通。
5.避免打斷說話者,要讓發表者完整說完
藉由如是反覆練習,發表者和傾聽者的關係才能鞏固,再者連傾聽者的理解力和發言者的組織力一併提升。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國語備課──「於是」和「所以」連接詞的分辨使用

國語備課─「記」和「紀」的分辨

111下作文引導大綱─我最難忘的一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