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抽象畫還是鬼畫符?聽音樂的相關創作(畫&舞)
本學期的第一次藝文活動,是跟音樂主題有關的創作。
* * *
其一是「康丁斯基──音樂畫」。由國語課文而來,讓孩子學習視覺以外的感官開發。透過音樂細節的聆聽,察覺音樂家想要表達的訊息或是自己情緒的觸發,藉以組織成畫。
一、簡介康丁斯基音樂畫的用色和樂器的連結,補充說明牛頓七色和音階的關聯。
二、教師示範用線條畫出音樂波動、節奏變化。
三、教師示範說明用顏色和圖案呈現聽到的訊息。
四、學生用色筆或粉蠟筆練習。(中間,教師穿插介紹姓名創意簽法)
五、正式創作。(八開書面紙─四開對折,可以讓孩子有嘗試錯誤的四遍機會)
能夠精確聽音繪畫,其實是需要一些天賦的,所以我沒有特地預期孩子們的成果,到底能與音樂產生多少密切的關係。重點在於啟發孩子、接觸不一樣的繪畫表現方式。
我只帶入最簡單基本的要求,至少他要學會聽音樂的連續或休止、管樂和弦樂用色的差別;高階一點的是,用線條粗細或平面廣窄,呈現音樂或聲音的強度。其他的,就讓孩子「自由」主張。
練習階段,發現到有幾些小孩創作尤其困難。這些有畫圖難處的孩子,性格多半是中規中矩或是太習於大人指定引導,很少嘗試性情的奔放和舒展,所以用色和線條很難放得開,只能畫出像心電圖、線條而且還平行的那種圖畫。
反之,平常在班上就放縱習慣的孩子,畫起這種畫來,簡直是樂得瘋魔了,任由線條恣意遊走在紙面上,卻是不像祥龍翻騰,倒像無數扭動變形的彩色蚯蚓啊!所以當我開玩笑的說,這張畫回去貼家裡,還有擋妖阻魔功效的時候,這些孩子竟「亂」畫得越發起勁了!(昏)
驗收階段,我所播放的音樂主題是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第一~四樂章)。用色和線條不算非常難以掌握。嘗試兩節,只有孩子一節就進入狀況;多數的要等到畫上第二張,才更熟悉水彩筆執筆畫線的流暢度。中間幾些孩子很是可惜,我看明明圖畫中線條和顏色已經飽和,達到極致的程度了,結果他們卻是欲罷不能,最後反而畫蛇添足。像這類需要節制和審美的部分,恐怕是我之後需要琢磨的目標之一。
就我這幾堂課觀察下來,拘謹的孩子放開了、奔放的孩子收斂些了,也許其作品仍舊粗糙生澀,但情意方面的發展,我還是挺滿意的。
以上便是老師覺得班上還不錯,有幾分「藝術感」樣子的「抽象畫作品」(這不適合稱鬼畫符),只是我們聽的真的是同一支曲子嗎?
以下是練習過程。
=================
另一是「隨音起舞」。其發想來自雲門舞集開發兒童肢體韻律。
因為是第一次嘗試,我並不打算介入孩子解讀背景音樂的想法太多,就只有請孩子在觀看雲門影片的時候,觀察舞者如何用身體和動作表現音樂線條和節奏。
半堂課下來,教室景象簡直是「群魔亂舞」啊!大家笑得開心,手腳宛如章魚搖擺,實在毫無美感可言。但,再仔細觀察孩子們的身體語言時,我還是看得出有些人對於音樂的感受性高過於其他──因為他們會嘗試在不同樂風的音樂裡,調節他們肢體擺動的型態,忽疾忽徐、時揚時抑,感情確實投入。
只是會「一招半式走江湖」的孩子比較多啊,不論是貝多芬的月光、英雄和比才的鬥牛士,乃至於節奏性強烈分明的電音歌曲,全部一個動作就是跑來跑去或是跳來跳去.....
* * *
其一是「康丁斯基──音樂畫」。由國語課文而來,讓孩子學習視覺以外的感官開發。透過音樂細節的聆聽,察覺音樂家想要表達的訊息或是自己情緒的觸發,藉以組織成畫。
一、簡介康丁斯基音樂畫的用色和樂器的連結,補充說明牛頓七色和音階的關聯。
二、教師示範用線條畫出音樂波動、節奏變化。
三、教師示範說明用顏色和圖案呈現聽到的訊息。
四、學生用色筆或粉蠟筆練習。(中間,教師穿插介紹姓名創意簽法)
五、正式創作。(八開書面紙─四開對折,可以讓孩子有嘗試錯誤的四遍機會)
拍得不好。雖線條混亂錯綜,但我認為頗能掌握田園不同樂章的風格。起初會覺得亂,但看久後會越來越著迷。 |
除中間偏左那紅線條稍粗肥以外,這幅畫的完成度非常高,大膽中有細膩! |
線條奔走得最為流暢自然,中間甩筆而就的黑點俐落,符應音樂中顆粒的部分。 |
就很簡單、諧和之趣吧,田園有明亮也有旋律沉抑的小節。 |
不太像田園予人的感受。但線條走得漂亮,顏色也能強烈有力。 |
貼在布告欄上,覺得教室有點像是藝廊了。(左側是學生寒假作業,精彩多元) |
能夠精確聽音繪畫,其實是需要一些天賦的,所以我沒有特地預期孩子們的成果,到底能與音樂產生多少密切的關係。重點在於啟發孩子、接觸不一樣的繪畫表現方式。
我只帶入最簡單基本的要求,至少他要學會聽音樂的連續或休止、管樂和弦樂用色的差別;高階一點的是,用線條粗細或平面廣窄,呈現音樂或聲音的強度。其他的,就讓孩子「自由」主張。
練習階段,發現到有幾些小孩創作尤其困難。這些有畫圖難處的孩子,性格多半是中規中矩或是太習於大人指定引導,很少嘗試性情的奔放和舒展,所以用色和線條很難放得開,只能畫出像心電圖、線條而且還平行的那種圖畫。
反之,平常在班上就放縱習慣的孩子,畫起這種畫來,簡直是樂得瘋魔了,任由線條恣意遊走在紙面上,卻是不像祥龍翻騰,倒像無數扭動變形的彩色蚯蚓啊!所以當我開玩笑的說,這張畫回去貼家裡,還有擋妖阻魔功效的時候,這些孩子竟「亂」畫得越發起勁了!(昏)
驗收階段,我所播放的音樂主題是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第一~四樂章)。用色和線條不算非常難以掌握。嘗試兩節,只有孩子一節就進入狀況;多數的要等到畫上第二張,才更熟悉水彩筆執筆畫線的流暢度。中間幾些孩子很是可惜,我看明明圖畫中線條和顏色已經飽和,達到極致的程度了,結果他們卻是欲罷不能,最後反而畫蛇添足。像這類需要節制和審美的部分,恐怕是我之後需要琢磨的目標之一。
就我這幾堂課觀察下來,拘謹的孩子放開了、奔放的孩子收斂些了,也許其作品仍舊粗糙生澀,但情意方面的發展,我還是挺滿意的。
以上便是老師覺得班上還不錯,有幾分「藝術感」樣子的「抽象畫作品」(這不適合稱鬼畫符),只是我們聽的真的是同一支曲子嗎?
以下是練習過程。
=================
另一是「隨音起舞」。其發想來自雲門舞集開發兒童肢體韻律。
因為是第一次嘗試,我並不打算介入孩子解讀背景音樂的想法太多,就只有請孩子在觀看雲門影片的時候,觀察舞者如何用身體和動作表現音樂線條和節奏。
半堂課下來,教室景象簡直是「群魔亂舞」啊!大家笑得開心,手腳宛如章魚搖擺,實在毫無美感可言。但,再仔細觀察孩子們的身體語言時,我還是看得出有些人對於音樂的感受性高過於其他──因為他們會嘗試在不同樂風的音樂裡,調節他們肢體擺動的型態,忽疾忽徐、時揚時抑,感情確實投入。
只是會「一招半式走江湖」的孩子比較多啊,不論是貝多芬的月光、英雄和比才的鬥牛士,乃至於節奏性強烈分明的電音歌曲,全部一個動作就是跑來跑去或是跳來跳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