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設計
單元名稱
|
第四單元 住家生活《住家附近》
|
|||||
設計者
|
連秀霞
|
|||||
教學對象
|
二年七班
|
教學時間
|
40分鐘
|
|||
教材來源
|
康軒版第三冊、自編教材
|
|||||
教學資源
|
GOOGLE MAP、手繪地圖、學習單
|
|||||
學生條件分析
|
1.本班學生對於課程學習回答較不積極,但對於自己生活經驗,則樂於分享。
2.討論教學法於本班習用已久,少數學生不善參與以外,多數學生在小組進行討論思考時,發言會比教師單向問答更為熱烈。
3.本班學生多數從仁愛路側門進出,且住家多落於過龍門路、靠近高速公路附近的街巷,所以地圖呈現會傾向以龍門路隊學生為主,由三和路隊學生補充資訊。
|
|||||
教學準備
|
1.
事先交代學生觀察上下學途中,住家附近明顯的地標或店家。
|
|||||
總綱核心素養
|
生活-E-A3 藉由各種媒介,探索人、事、物的特性與關係,同時學習各種探究人、事、物的方法、理解道理,並能進行創作、分享及實踐。
生活-E-B1 使用適切且多元的表徵符號,表達自己的想法、與人溝通,並能同理與尊重他人想法。
生活-E-C2 覺察自己的情緒與行為表現可能對他人和環境有所影響,用合宜的方式與人友善互動,願意共同完成工作任務, 展現尊重、溝通以及合作的技巧。
|
|||||
學習重點
|
學習表現
|
1-I-1 探索並分享對自己及相關人、事、物的感受與想法。
2-I-1 以感官和知覺探索生活中的人、事、 物,覺察事物及環境的特性。
2-I-2 觀察生活中人、事、物的變化,覺知變化的可能因素。
3-I-2 體認探究事理有各種方法,並且樂於應用。
4-I-2 使用不同的表徵符號進行表現與分享,感受創作的樂趣
7-I-5 透過一起工作的過程,
感受合作的重要性。
|
||||
學習內容
|
A-I-2 事物變化現象的觀察。
C-I-1 事物特性與現象的探究。
C-I-2 媒材特性與符號表徵的使用。
D-I-4 共同工作並相互協助。
|
|||||
學習目標
|
一、(生活-E-B1)能分享對於住家附近地標、店家機能的觀察
二、(生活-E-A3)能觀察住家附近生活所需的設施特性及變化,覺察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
三、(生活-E-B1)能應用地圖,了解地圖符號表徵並創作使用
四、(生活-E-C2)能共同討論並合作完成生活地圖創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