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藝術之行~奇美博物館「從拉斐爾到梵谷」特展心得

文字已被忙碌囚禁好長一段時間,身形著實清減不少,看來個個都瘦了。而今離開監獄的它們,臉上不見喜色,反倒滿是愁容。
我問,你們可以恣意的安排出路,或成句,或成詩,或成一片風景啊。
它們冷眼回應,沒有思想的滋養,我們就是一盤散沙。
(寫在心得之前)

* * *
今年生日,有拉斐爾、提香、卡拉瓦喬、林布蘭、莫內、梵谷等等大師為伴,格外難忘。

一夜轟雷閃電、雨若傾盆,所幸雨神留情休罷,到早僅餘雲墨深淺、日光隱約。幽昧晦暗的天色,固然無法烘托奇美博物館建物的壯美,但大片靜穆沉降的氛圍渲染,倒也近似我的法國印象,古典優美,適合黑白照片。

由奇美博物館與英國國家藝廊共同主辦的《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匯聚50位重要西洋藝術大師所創作的52件國寶級畫作,橫跨400年藝術史。適逢英國國家藝廊成立200年,兩個博物館推廣大眾藝術的精神又極相似,因而促成這場難得的藝術盛宴的誕生。
展期從5/2到9/1。門票分為一般票及週三藝享票(封館看展),特展設有時間場次,以利人潮分散。我和好友選擇台灣高鐵、長榮酒店與特展合作之專案,則不受場次限制。由於門票結合畫作,也頗值得收藏留念。
台灣這幾年幾乎不復見如是高規格的大型西洋畫藝術展覽了,所以儘管展覽地點不在台北,此展仍然吸引大批藝術愛好者蜂擁前來。而布展單位在各方面的規劃也能做到不枉觀者期待,從場次時間分散人流、展示空間的寬敞程度,小到背景牆色、照明與畫作的協調與否、展覽秩序管理的要求(工作人員會舉牌提示讓出通道,很是貼心),在在顯示出布展單位在細節規畫上講究的程度。(唯有兩點是遊客比較在意的,一是展場不能重複進出,會考驗參觀者膀胱負載力;二是可以歇腳的座位很少,確實有助人群移動,但這也表示參展者要有一定體力和腿力才撐得住完整看完所有畫作)

52件展示作品,即使不是大師廣為人知的傑作,卻也足以表現其名家繪畫特色,引領觀者品味精湛畫技及作品帶來的感動。可惜自己缺乏藝術鑑賞專業,無法留下精闢心得,只能暫借導覽所授及網路資料,增添幾些個人自以為是的欣賞觀點,稍作著墨為記。
(補充:專人導覽時間11:00、14:00、15:00。但我和同伴在導覽時間以外,居然巧遇有人正開始帶團解說,我倆便安靜無息地融入其間。導覽先生氣質斯文、口條流利,顯然很受女眾歡迎啊!同伴說有女生手機鏡頭對的一直不是畫,而是帥帥的導覽。後來我在畫展影片中才知這位導覽竟是這次策展代表蔡海廣先生。我們也太幸運!)

(補充:相關連結奇美博物館臉書跟著阿瑋去旅行WILHELM CHANG趨勢匯流人文書院每日頭條)


以下便依展區(時代)順序,挑擇幾幅紀錄。

Ⅰ 人文的甦醒:歐洲文藝復興繪畫

波提切利與十五世紀義大利繪畫

喬凡尼.貝里尼(約1435–1516)「聖母子」
(可能作於1480–1490 油彩可能含蛋彩、白楊木)

聖母子是西洋宗教畫常見主題。這類畫作一般做為私人或家庭教堂中的小祭壇崇拜之用,民間需求量很多。威尼斯畫派代表畫家貝里尼及其工作室就常接受這類訂單。
以此祭壇畫來說,尺寸90.8 x 64.8 cm不小;聖母身上大面積藍色斗篷所用的顏料來源是中世紀珍稀的青金石(價格甚至高於黃金);作品細節勾勒還有筆觸變化等質量要求,當是親自出於貝里尼之手,而非工作室助手代工,可見這幅畫贊助者或委託人財力雄厚。
在這幅畫像中,聖母右手抵膝,溫柔的扶托聖子耶穌,左手則握持石榴,藉由此物與聖子締造親密而隱晦的連結關係(石榴象徵耶穌受難犧牲及復活)。不過,據英國館方技術分析,兩人原有手臂位置調整過,石榴應為贊助者要求添加。這幅畫另有一個獨特之處,在於聖母子背後的綠色布幔,名為「榮譽布」,營造出他們宛如端坐於寶座的場景。人物部分,聖母雙眼向下微睜,視線朝向聖子,嘴唇抿閉卻不用力,表情平淡,予人一種堅定可信賴的感覺,衣著樣式簡潔、藍斗篷和紅色上衣的搭配,維持中世紀或文藝復興時期聖母形象常見的基調。聖子聖光X字看起來像是十字架,符應祂的犧牲形象,祂圓潤豐肌的面容純真無瑕,一如其他孩童,但微蹙的雙眉和略帶憐憫的眼神,則讓祂別生一種超齡非凡的智慧。

安托內羅.達.梅西那(活躍於1456,卒於1479)「書房中的聖傑洛姆 
(約1475 油彩、椴木板)

畫家利用透視法,將我們的視線引導穿過眼前拱門,進入書房,聚焦於書房中那座造型獨特的書櫃桌及看書的人。相對於明亮的拱門前景,幽暗的書房內室,光線對比特別分明,更能表現出景深效果。
書房深處尖拱窗戶和挑高的天頂形式,讓觀者可以迅速判斷出看書者的所在應是哥德式建築。其人穿戴紅衣長袍紅帽,身分正是此畫主角聖傑洛姆主教。
他端坐於書房中央,專注的翻頁看著書籍(放大圖像的話,書上甚至有紅筆線條,像是重點?)。由他書桌上的夾著書籤(紙張)和他身側書架上敞開內頁的散亂書籍,不難想像這名主教不僅僅是個閱讀者,還是一名用功研究的學者。
除了這些有趣的細節,畫家對於主教在書房可能會有的私人活動也做出了許多細膩的想像,所以觀者可以在書櫃附近或架上找到主教任意擺放的花瓶、盆栽、大帽子和懸掛的圍巾等各種物品(階梯旁還有放置歪斜的鞋子)。
若說這些小物代表了主教生活的存在感,那麼此畫的動物夥伴,便是呼應主教宗教的信仰。例    如畫作前方的階梯有孔雀、鷓鴣,分別象徵永恆、真理。書桌旁的貓,我雖不明意義(也許牠就剛好是一隻寵物),但我找到的「貓是讀書的夥伴」這種說法挺合適。在這張畫的右側陰影中,隱藏了一隻獅子,據傳正是傑洛姆馴化的荒野之獸。不過,我觀察這隻獅子的四隻腳,總覺得過於細長,腳部也似長蹄,像馬。

達米亞諾.馬扎「被強擄的加尼米德」
 (約1575 油彩、畫布177.2 x 188.7 cm)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發揚,過往支持西方精神世界的宗教信仰面臨質疑和挑戰。人們開始透過古典文藝等創作,闡揚人性價值及生命的本質。為此,名之為神卻同樣具有人性的希臘羅馬眾神故事常被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選為創作素材。
此畫主題,表現的正是眾神之王朱彼得(宙斯)戀上俊美的年輕牧羊人加尼米德,化身為巨鷹強擄他上奧林帕斯山,為諸神侍酒,加尼米德拚命在空中掙扎這段情節。
原畫為八角形式,是作為觀景台天花板裝飾之用,畫家將巨鷹張翅飛行、人物右手持弓抵抗左手緊扯羽毛身體要掉不掉的扭曲姿態,還有衣帶迎風鼓脹翻飛的景象,都刻意設計成適合觀者目睹整起事件的仰視角度。

拉斐爾與義大利文藝復興

拉斐爾(1483–1520)「 聖母子與施洗者約翰(加瓦聖母)
( 約1510–1511 油彩、木板 )

文藝復興三傑的拉斐爾,畫作人物秀美祥和、構圖簡潔安定,特別深得我心。尤其稚嫩討喜的聖子和天使更是我年少素描繪畫經常練習的對象。因此,得幸親睹大師傑作,內心波濤洶湧想是必然。
對照他另一幅早年同名之作(122 x 80 cm,1507年,佛羅倫斯時期),拉斐爾這幅祭壇畫尺寸小巧許多(38.9 x 32.9 cm,羅馬時期),也更趨複雜成熟。
兩畫皆呈現出穩定的結構,但細看「加瓦聖母」其實更甚一籌。三角形兩腰,右為聖母衣袂、左為聖子身體輪廓。繼以聖母的頭、指尖還有聖子的腳所構成的三角形,實較舊作三角形右腰由斗篷翩翩更顯穩固。在人物互動的設計上,舊作呈現約翰仰視聖子、聖子目光朝向聖母、聖母俯望聖子的關係,聖約翰的參與較為外緣;此作維持約翰向上視角,聖母子則改成一起向下憐憫的凝視約翰,再者聖約翰將象徵耶穌的愛(一說是暗喻聖子未來受難)的康乃馨遞予聖子,約翰指尖正好和枝莖底部相觸,另外,聖母左手指扣約翰駱駝毛皮,似是憐惜,如是靈動的細節描繪,著實表現出聖母、聖子、聖約翰溫暖自然的情感連結。
圖畫背景兩個圓拱窗之間的立柱,成功將人物風景區隔開來,並讓觀者視線得以聚焦在聖母上。她身姿扭轉、右手輕揪斗篷,身橫檯座,偏頭俯視的脖子線直挺但不過度僵硬,臉部遮蔽投下的陰影渾然深沉,比舊作力道加增。面容樣貌也有不小差異,舊作的聖母一如少女青春柔美,羅馬時期此作的聖母形象成熟莊嚴,更顯母性光輝。
顏色方面,此畫色調明亮飽滿,筆觸細膩光滑有如瓷器。即使拉斐爾沒有使用青金石和胭脂紅去圖繪聖母衣著,布料質感卻也不減其光燦。在此,導覽有特別提及拉斐爾於此作聖母服飾設計上,選擇的是當時婦女衣著的樣式,而非常見的斗篷外披。

楊.荷賽特與北方文藝復興

喬基姆.布克雷爾(可能出生於約1535,卒於1575)
左:「四元素:水」(1569油彩,畫布)
右:「四元素:火」(1570油彩,畫布)



以上四幅畫作屬於布克雷爾「四元素」系列,此系列分別描繪了火、水、泥土與空氣等四個元素,每幅畫皆可從其畫作內容尋得對應元素。(以下左為泥土earth、右為空氣air)。
這時期的畫家們開始擺脫精準的透視法,在內容主題選材上逐漸貼近民生、世俗,繪製手法特別關注細節,偶爾還會帶入一些猶如彩蛋般的宗教隱喻。「水」的宗教隱喻就藏在拱門後面的水邊,耶穌復活後告知門徒撒網方向,讓原先一無所獲的他們得以滿載而歸(約翰福音第21章)。「火」的聖經故事(路加福音第10章)也是藏於圖畫一隅,門扉內,馬利亞選擇坐在耶穌腳邊聽道,而非協助姊妹準備食物。我們或可這樣解釋,「水」傳達的宗教訊息是「信耶穌有福」,「火」傳達的是宗教信仰優先於物質食糧。
這兩幅描繪的場景都是安特衛普的市場,一内一外。
我個人覺得「水」最有意思之處,莫過於人物眼神以及魚獲的細膩描繪。站在畫前,彷彿置身腥臭的漁市,魚販不語卻是帶著殷切的眼神期盼留住你的腳步,特別是最前面的紅帽老婦和紅衣男人,一旦你對上他們的眼睛,不論你如何移動,都依然可以清晰的感覺到他們還在注視著你。於是,你如他們所願,開始在不同的魚簍、木盤、陶盤、銅盆中認真挑選。漁獲的種類可真不少,在女人這邊,有鯡魚、鯉魚、梭子魚、丁香魚、鰈魚,男人那裡則有一籃滿滿的大鱈魚和取出內臟的鰩魚,看起來應有盡有。而且這些魚多半肥美新鮮,魚鱗完整富有光澤、紋路清晰可辨,魚眼剔透、魚腹堅實飽滿,特別是那籃交疊的鱈魚,口部一開一合、身體扭動,像要躍出魚籃似的。魚販自然也會代客殺魚,橫切的兩片鮭魚塊紅肉紋路肌理清晰,肉質應該不錯。切魚的檯面放著一把厚重的剁刀,檯面和刀都乾乾淨淨的不留血跡,也許是清潔過了。(補充一說:其實我不確定籃子是否為鱈魚,這是別的文章所述。我的疑惑是魚肉塊看起來就是鮭魚,但鱈魚旁邊放鮭魚切面,是否不太合理?)
我用Google藝術與文化細覽圖畫,才猛然注意到這些魚畈身後的那些建築的怪異之處,畫家確實對透視法確實不求講究,那個敞開地窖門的人,和拱門邊頂著圓壺的女人大小也差太多了吧!

Ⅱ 從王室到平民:巴洛克繪畫

卡拉瓦喬與十七世紀南方巴洛克

米開朗基羅.梅里西.達.卡拉瓦喬(1571–1610) 被蜥蜴咬傷的男孩
(約1594–1595 油彩、畫布) 

如果這幅畫不是出於想像,而是畫家觀察真人實作的話,我想畫中的男孩長大之後,或許會將被蜥蜴咬的這段記憶視為一段黑歷史也說不定。畢竟男孩捲髮戴花的造型,還有被咬當下的表情和肢體動作,在我看來也太浮誇(「有那麼痛嗎?」)。
男孩雙眉蹙攏,嘴唇因痛呼而微張,肩膀緊繃收縮,左手僵硬成爪狀,戲劇性的定格在被蜥蜴咬到的當下,聚光燈般的光線從他身後照射下來,遮蔽了被咬的右手中指和藏在花朵中的蜥蜴,加深一種我被暗處敵人偷襲充滿委屈的效果。
圖畫右下精美的靜物元素,調和了男孩營造的動感,呈現出一種完美的平衡感。靜物畫本來就是卡拉瓦喬擅長的領域,從桌上櫻桃、李子果實飽滿果皮光澤,還有玻璃花瓶曲面投射出房間倒影的細節,就可以得到映證。

林布蘭與十七世紀北方巴洛克

林布蘭(1606–1669) 六十三歲自畫像
(1669 油彩、畫布)


非這次特展,我不會知道以「夜巡」、「尼古拉斯·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舉世聞名的荷蘭知名畫家林布蘭,原來也像梵谷一樣,善用畫筆「表述」自己,而且他的自畫像之多,堪比他的個人自傳。(林布蘭四十多年的藝術生涯,留存至今竟還有八十幅自畫像)這張便是他去世前的最後三幅自畫像之一。
林布蘭最擅長光影表現技法,這除了營造出獨有的神祕氛圍以外,更有利於看畫的人注視他想強調的重點上。加上此自畫像已歷三百多年保存環境變化,頭部以下的服裝肩線等輪廓早已褪色,使其原先筆觸就較淺薄粗略的身形,更如隱光線幽微的暗部,對比之下,光源落於面部(額頭)的這個特色就更為鮮明,我們在看畫時,自然更能注意到他對自己衰老臉龐的描繪何其用心。
猶如憂傷在他晚年際遇的重重拓印,林布蘭以有別以往細膩的筆觸,使用灰、白、粉紅、紫和黃色等各種顏料,多層次的重複塗抹,堆疊出深沉難以化開的滄桑感。尤其眉頭附近明度較高的額頭,最能深化他眼神幽邃但堅定的故事性,那是林布蘭意識到自己彷彿風中殘燭後,坦然面對自己才有的智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國語備課──「於是」和「所以」連接詞的分辨使用

111下作文引導大綱─我最難忘的一首歌

110上─康軒版四上社會第一單元心智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