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的智慧

昨日在校蒙受同事一頓腥風血雨般的詈罵,當下我沒掉淚,也沒回嘴,只安靜的概括承受,待他發洩結束。
作為一個教師,被同事如此數落貶抑,若問我委不委屈,難不難過,那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因為年歲已屆而立,我還未曾遇過一個對我說話這番凌厲不留餘地的人(上司也不曾這樣待我),而且他怒斥我的理由,在我和同事看來,其實很簡單--他不欣賞我的做事方式,我的做事方式不能滿足他的標準。(或許還包括一些私人的情緒,沒有任何理由)
既是委屈,既是難過,那我何以願意安靜概括承受、不發一語的忍耐,即使為人為師的尊嚴已為之損折?
原因在於我不喜與人作口舌之爭,逞一時之快,最後讓兩方皆蒙齟齬之害。佛陀有言「若以諍止諍,至竟不見止。唯忍能止諍,是法可尊貴。」當下,我要是也隨他起舞,與他硬碰硬,其果便將激得他越發憤怒難休,肝火隆盛,那這場爭執還能有落幕的時候嗎?其次,學生當前,我不願自己吵架的可憎嘴臉成為他們幼小心靈最差勁的身教示範,所以,我選擇淡化處理我的情緒;第三,「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看。」我們同在學校,總不可能沒有見面的時候,此時我若降低身段,不用撕破臉這樣激進絕決的方式來應對,日後我假使有業務還需借助他的意見或能力時,暫且不論他幫不幫忙,至少我的內心不會出現類似對敵人低頭那樣椎心的掙扎和抗拒等苦悶,學校方面也不需要為調停兩人水火而備感困擾。
言歸一句,我今天忍挨一頓詬誶,表面看似受抑,其實有真智慧的人都知道:我領受的好處更多。
佛家解釋道別人謾罵、侮辱我其實便是幫我消業障,所以我們應該逆來順受,並且對之感恩;佛家又強調「反求諸己」,即是將挨罵和一切過失視作自己這生或是前世造成的果,來人會責我如是,肯定是自己不夠好,或是自己以前傷害了他,對方才會利用這樣不快的方式去指導提升我的能力和智慧,所以,我非但不能動怒生氣,與之計較、心生怨怒報復的念頭,回過頭來還要真誠的把對方當成警惕自己的善知識,虛心接受,並且在這世持續用友善去包容對方,化解兩人過往的敵意。
同時我們要知道,當來人責罵、不能寬貸我們的同時,他心心念念的都是我們的不好,其內心充滿了惡與不善,他肯定也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和心靈自在;再者,來人如果只能用詈罵來屈服貶抑別人,不懂得尊重自己的行為,不就證明他是不能自覺的人嗎?佛陀的眼中,這樣的人並不聰明,也沒有真正的智慧,看似爭贏了一口氣,其實卻輸了人和和自己的清心,這樣意義何在?
畢竟智慧和愚昧存乎一線,能夠寬貸別人和能夠忍耐的人才能獲得自安。
(願上蒼啟蒙愚昧的我們,早生智慧,化解惡緣。)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國語備課──「於是」和「所以」連接詞的分辨使用

國語備課─「記」和「紀」的分辨

111下作文引導大綱─我最難忘的一首歌